【揭秘】中邦百年迈字号 — 同仁堂
在第二届全球青年大会上,GYL导师与青年们齐聚一堂,畅谈“匠心精神”。分论坛上,北京同仁堂集团副总经理丁永铃女士以同仁堂的语言为观众讲解了“匠人精神”—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
她表示:同仁堂用标准化手段管控生产,按照各项国家规定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了11个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六大现代化基地。“我们保持着传统的师带徒制度。举办师徒班50多期,1000余人拜师学艺,建立了中医中药大师工作室,形成比较完善的传承谱系和培训体系。”同仁堂的这种“匠人精神”使其从1993年的只有香港一家药店,到如今走进25个国家和地区、115个终端,服务境外人次几千万,数以亿计的海外人士认识了同仁堂。
风云变幻,有人守得基业常青,有的人却落得折戟沉沙,中国有一句话,打江山易,坐江山难,同仁堂老字号企业为什么在大风大浪市场中穿越三个世纪光阴,守住一份仁德的事业,守住了百姓的口碑,守住了历史的承诺,是因为有一份坚定的信仰,这份信仰用同仁堂的语言叫做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,用现代语言便是“匠心精神”。
工匠和中医药有着悠久的渊源。早在《皇帝内经》中,就有“上工治未病”的记载,对于工的要求,最知名的应属唐代大医大医孙思邈《大医精诚》提出,治病乃是“至精至微之事”,既要“博极医源,精湛不倦”,又要“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”。这说明,为“工”者非但要有一手精妙的技艺,更需怀一颗为他人的诚心,才能成为一名“上工”。从这种要求看来,中国古代所谓的“医”—“治病工也”正是当今工匠的雏形。
匠心精神来源于为工匠者,有了人,精神才有了寄托和载体。工匠和匠心像一块美玉的表里,若是好的工匠,技之精,精之诚,行之美,缺一不可。这三者与同仁堂的文化不谋而合。
同仁堂有着347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。德、诚、信三字真经是同仁堂的最佳诠释,既包含着济世之心,又有着苛己之律,待人之美。
德是一种胸怀和梦想,同仁堂早在创立之前,创始人乐显杨就提出了“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”的理念。这种理念为同仁堂文化带来了优秀的先天基因。
诚是一份自律和苛责。老话说,“丸散膏丹,神仙难辨”。同仁堂坚持做好药、做良心药、放心药。1706年,就由当时的掌门人定下了两个“必不敢”的铁律,无时无刻不警醒着同仁堂人,鞭策着同仁堂人。
信是一种回馈和互动,1723年,同仁堂独办官药长达八代皇帝188年。时至今日,同仁堂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为诚信和品质的代名词。这便是同仁堂之德、之诚在百姓和社会中结出的诚信之果。当百姓面对非典疫情,同仁堂果断的择义弃利,担负了巨额的利润亏损,这是同仁堂对百姓和社会之信,仁行扬德,仁自报之。
洗手,每个人每天都要洗几次,洗手要分几步,一天洗几次,用什么洗,这些问题大家都没有想过,但是我们同仁堂一名叫张冬梅的技师会如此说,洗手要分八个步骤,工作时每两个小时双手就要用乙醇消毒一次。当时我们的一位海归硕士还曾经质疑八步洗手法,看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含量让他真正佩服起这位没什么学历的老师傅。洗手就是同仁堂精致的缩影,同仁堂的精诚就是关注每个细节,规范每个行动。
用标准化手段管控生产,按照国家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,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11个大中药材种植基地;按照国家《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》,建设了六大现代化基地;按照国家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标准,建立药品经营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服务网络,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,再到零售终端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。
制药环节虽然大部分工序已采用机械化生产,但是关键的环节前处理工序仍然沿用同仁堂的加工炮制方法,保持着人工挑拣、去毛、去刺等传统手工操作,去除非药用部分。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专家小组,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别与现代化仪器检测双结合的“双保险”形式,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把关,确保所有的原料都严格、按高标准下料,达不到要求的,一律不得投入生产。
以重诺承重德,做好药、做良心药、做有效药一直是同仁堂对社会的承诺,为了做成这些,药同仁堂人付出了很多。我认为一位叫薛连贵的师傅,为了达成直径5毫米的药丸表面没有半个坑点的承诺,当时年近半百的薛连贵师傅在冷酷里做试验,身体受不了,又转战到空调房研究参数,几个月后生产出来的药丸甚至用放大镜都挑不出毛病。承诺是同仁堂人最看重的事情,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,正是这样一句诺言,在全系统推行《品牌保护信用等级评定办法》,将产品质量、经营质量、服务质量、广告发布、价格管理等内容纳入评定标准。每年对所属单位信用等级进行考核评定,实施品牌工作一票否决,集团公司及各单位还配套制定了50多个品牌管理制度,涵盖了生产、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,诚信制度实现了体系化、规范化。
此外,自2010年始,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,我们就要在这,同仁堂的老药铺举行净匾仪式,净通敬,以洁净之行,行恭敬之意。这也是同仁堂用文化来教化职工要存恭敬、敬畏之心的重要仪式。
文化方能传承技艺,同仁堂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同仁堂的宣教与传播。2010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身定制了《北京同仁堂文化发展战略》,形成了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文化战略体系。2012年集团公司成立文化与教育管理委员会,制定了文化与教育“十二五”发展子规划,提出并阐释“十二五”期间同仁堂建设的核心、要务。
我们设立诸多部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与传播工作。非遗传承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团队,开展同仁堂非遗文化资源普查,编写同仁堂堂史,成立教育学院,修编教育职工读本同仁堂文化手册,做到人手一册,教育职工知同仁堂历史,懂同仁堂荣辱,明同仁堂得失;新建了同仁堂博物馆,作为开展职工入职教育的培训基地,每一位同仁堂职工都要在博物馆中了解同仁堂的发展,品位同仁堂的历史,融入同仁堂的未来;通过实施金字塔人才工程,打造有匠心的人才队伍。在金字塔人才序列中,塔基由原学历本科毕业生和首席职工优秀殿堂经理组成;塔身体优秀中青年人才和管理技师,首席技师;塔尖则是专家、中医药大师。要成为这7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认同同仁堂文化,忠诚同仁堂事业。金字塔人才的评聘标准保持客观公正,无论资力年限亲属远近,只看贡献多少、技能强弱,实行动态管理,保持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业务素质,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。
我们保持着传统的师带徒制度,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,我们建立了大师工作室、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,在传承技艺的同时,传承文化,传承人品。举办师徒班50多期,1000余人拜师学艺,使同仁堂现有的每个保护品种的每道工序都有相应的传承人。建立逐步完善了中医中药大师工作室,形成比较完善的传承谱系和培训体系。
精神,越古追今的力量,从1993年只有香港一家药店,到如今走进25个国家和地区,115个终端,服务境外人次几千万,数以亿计的海外人士认识了同仁堂。我参与其中,也乐在其中。创业之路让我看到外国人爱上同仁堂不仅仅是因为中医的疗效,更是因为同仁的精神。创业之路让我相信,精神具有越古追今的力量,清朝的同仁堂是供奉医药的翘楚,1723年,作为清皇室唯一的供应商,同仁堂独办官药长达188年。让同仁堂风光无限的背后,是同仁堂人用生命担保着质量。三个世纪后,这个老字号依然充满魅力。
精神不倒,两个“必不敢”不仅仅是一句承诺,更是一份信仰,当年我们这些同仁堂的海外创业人正是坚守了这样的信仰,逐渐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这段既辛苦又充满成就的岁月,两个“必不敢”已经融入了同仁堂人血液的信仰,这种信仰不应当仅仅是同仁堂的信仰,而应该是每一位立志打造百年企业常青品牌的创业者的信仰。
我由衷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创业者都能成为有精神、有信仰的创业者,而你们的品牌,你们的事业会像同仁堂一样,耀眼夺目。
上一篇:异世位面杂货铺全文免费阅读 主角莫凡孙芸
下一篇:【好书推选】《解忧杂货店》:闯进“穿越时空”的杂货铺